香港演艺学院考察报告
随着我校构建现代艺术大学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的逐步深入,随着编制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展开和推进,在校领导的支持下,督导办一行四人于6月19日-22日对香港演艺学院进行了参观考察,并顺道参观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艺术馆。虽然考察时间不长,但香港演艺学院高效的行政管理、严谨的教学活动、合理紧凑的校园功能设计和很高的学生综合素质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现将考察过程和感受做一简单总结,希望能为我校的现代艺术大学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能为“十二五”规划的制订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一、香港演艺学院简介
香港演艺学院成立于1984年,是香港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艺术、舞台科艺及电影电视专业教育和研究的专业高等学府。学院的教学理念反映了香港多样文化的特色,强调中西方艺术传统风格并重。该校现有舞蹈学院、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音乐学院和舞台及制作艺术学院等五个二级学院,均提供文凭、学士荣誉学位和研究生培训课程。
香港演艺学院的大小5个剧院是香港最重要的表演场地之一,设备完善,可媲美世界一流剧院或音乐厅,每年都会推出众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制作,定期举行,节目繁多。包括歌剧、戏剧、舞蹈和音乐会,有众多市民前来观赏。除此以外,学校还经常邀请本地及国际著名的音乐、舞蹈、戏剧表演团体莅临献艺。学校物业管理部门负责管辖各表演场地,为校内制作及租用者提供技术、票房及后勤保障服务。
该校的办学目标实在而明确,我们不妨罗列如下:
——致力于成为国际出色的演艺、科艺、电视及电影培训机构;
——致力于演出、创意、知识及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保存及发展演艺、科艺、电视及电影行业的优良传统,同时揉合各项新元素及新科技;
——致力于培训学生在专修科目上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拓宽学生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视野,使之成为未来演艺及有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并为学生终身学习及面对未来作最好准备;
——致力于为社会人士提供学士、硕士、持续进修及专业短期训练等不同程度的课程,同时为市民大众举办有关演艺、科艺、电视及电影行业的外展活动;
根据香港有关的教育法令,该校成立了校董会,负责监管学院的行政工作,其中成员包括社会各界贤达及对香港教育、艺术、法律、工商有深切了解的领导人物;还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首长、校长及两位经选举产生的学校教职员。
二、此次行程的主要考察内容
出访之前,我们与香港演艺学院进行了多次联络沟通,并将我们希望了解的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归纳了九个问题,通过电邮提前发送给了他们。这九个问题包括:1)演艺学院过去的规划建设与未来的规划发展;2)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的程序和方法;3)学校每年的运作经费来源及用度方向安排;4)教学演出实践是否考虑社会服务?是否存在矛盾?5)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校推荐的长效机制和方法;6)教学中,专业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比例及学时分配;7)是否有内地学生?内地学生与本地学生之间有何差异?8)中国传统戏曲专业的设立是基于怎样的理念?目前的状况如何?9)校友会的运作方式如何?校友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怎样?
该校对我们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视,按照职责划分,分别由行政及学术交流总监、学院拓展总监(负责校友会运作)、物业总监(负责校园基础建设与规划)、教学与学生事务经理、财务长和戏剧学院院长等6位相关负责人一一对我们的提问作出了回应。21日上午,我们共走访了5个部门,之后,行政管理总监带领我们参观了该校的主体部分——集教室、剧场、陈列室、教师办公室等为一体的综合大楼。晚上,我们与戏剧学院院长邓树荣进行了交流,并有幸观看了戏剧学院毕业学生的自荐演出。
三、收获与感想
此次行程虽然短暂,但通过我们的参观、交流,香港演艺学院的许多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工作态度认真严谨 工作效率“分秒必争”
对这一点的认识,来自于该校对我们的接待和对提纲所列问题的回应。根据我们的习惯做法,我们认为我们到达学校后会被安排到一个会议室,然后有两三个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接待我们,回答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到达该校接待处后,接待人员马上递给我们一份活动安排细目表,人手一份。看到细目,我们才发现我们犯了“经验主义错误”。细目表上清晰列出了9大问题的6个相关回应部门和它们的负责人,从这一点不仅可以看出他们对待我们的关注和认真,更可以看到他们高度专业化的工作要求。
除了这种专业化的应对之外,该细目表上还明确标注了接待时间。在我们对5个部门的走访中,接待人员会等在办公室外面,一到规定时间就会敲门提醒。而当部门负责人要求延长时,也仅以分钟计。当延长时间一到,接待人员会再次敲门提醒。以小见大,通过这种“分秒必争”的工作效率,我们看到了他们严格的时间观念、严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我们深深为之叹服。
2、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
该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专注讲授及培训学生在专修科目有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经常用到“培训”一词。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理解,他们讲的培训,应该是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的。在参观他们的绘景棚(相当于我们的木工间吧)和道具陈列间的时候,行政及学术交流总监骄傲地告诉我们,他们的舞台道具、布景、服装等都是学生自己制作的,老师只是在里面做一些必要的指导。
从该校教学与学生事务经理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该校三年制荣誉学士学位课程总学分是108,其中主修科目及学术科目占90个学分,语言10个学分,人文学科占8个学分。在2012年改为四年制之后,总学分将达到130,语言改为8学分,另外增加24个学分的选修科目和最少10个学分的跨学院科目。从这个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校将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训。
在交流过程中,相关负责人都没有刻意强调学校教学质量问题。而通过我们的深入交谈,我们明白,他们并不是没有“质量观念”,而是他们认为教学质量根本不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作为一所学校,教学质量还要讨论吗?
他们对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的两个课程委员会上:学士(本科)课程委员会和研究生课程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隶属于教务委员会,成员每一到两年进行一次改选,主要由教师构成,负责对学校课程的审议。同时,为了这两个委员会更好地开展工作,该校各二级学院的学院事务委员会还会委任校外课程评审委员进行课程评审,并收集教学素质检视委员会的检视信息为这两个委员会服务。
对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感叹是在看了戏剧学院的毕业生自荐表演之后,我们在现场做了一个统计,表导演专业共23位毕业生,其中已经具有其他大学的学士学位或毕业文凭的有7人(其中就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有过多年社会工作经验,且小有成就的有9人(其中有自办民间剧团的、在媒体从事记者和编导工作的,甚至还有当过律师的),剩下直接从高中申请入学的不过7人。
据行政及学术交流总监介绍,现在内地去求学的学生大约有70人左右,他们的文化要求是达到高考二本线,但舞蹈和戏曲在录取时可能要求会略有降低,但他们只能攻读文凭课程,不能申请学位。当然,路并不堵死,在完成文凭课程的学习,通过了相关的课程考试,还可以申请攻读学位课程。行政及学术交流总监认为从学习情况来看,这些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但应变能力和创新性较弱,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这是一个问题。
3、 校园空间利用充分,功能建设规划科学
由于土地紧张的原因,可以说该校的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鲜亮明快的色调、简单实用的设计使人置身于这有限的空间并不会感动局促和压抑。当然,这也应该归功于他们对工作的专业化要求。据物业总监(类似于我们的后勤基建部门负责人)介绍,他们是请专业的规划设计公司研究学校的空间利用的,加层改造,拓展延伸,边角利用……各种可能他们都做到了。有一个细节,给我们印象很深,那就是他们的“一棚连三院”:绘景棚连接着三个剧院,道具、设备的保管、运输等非常方便,既节约了空间,也提高了效率。
充分利用每寸空间,让所有的设置都突出功能而又不会有碍观瞻,除了规划基建的观念问题,现实问题就是被紧张的办学空间逼的了。当已经高价租用教会场地、商用大厦,甚至牛奶公司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时候,香港演艺学院只好寄希望于2016年湾仔填海后建成的9000m2的新楼宇了,或许,这也是他们的无奈。
4、 办学精打细算 发展有条不紊
香港演艺学院每年办学经费的65%左右来自政府投入,管理人员的经费政府会另外拨付,其余的经费缺口来自自筹。香港地区目前专业的演出剧场较少,该校又地处黄金地段,因此,该校的剧场外租为学校带来了不小的收益,这笔收入为学校解决了教学上的资金短缺难题。当然,学校出租剧场绝不是惟利是图的。该校工作计划性非常强,校历是编排到两年后的,相关部门会根据校历,首先满足学生的需要,剩下的时间(每年大概有半年时间)就可以出租盈利了。此外,该校的毕业大戏演出服装因为做工精美,也是从不废弃的,而是每次使用后一一清洗熨烫,再用来出租,据介绍,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如此精打细算,自然让我们关注到了另一个问题:他们是如何开发校友资源的?拓展总监告诉我们他们的校友会成立于5年前,目前的会长是著名演员黄秋生,学校专门有3位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并为校友会提供相关服务。校友会的第一笔启动经费是学校提供的,现在则由校友们自筹,他们每个月会有定期的活动,很多时候是做社区义工,开展社会服务。学校每年会就有关教学情况、学校发展事宜等各个方面听取校友的意见和建议,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温情而人性。
务实、严谨、专业、开放、独立,这就是我们印象中的香港演艺学院。(刘春友)